1971 屋頂上的提琴手
"A fiddler on the roof, sounds crazy. No?
But here, in the little village of Anatafka, you might say, every one of us is a fiddler on the roof...
Trying to scrach out a pleasant simple tune without breaking his neck. It isn't eazy."
小村落Anatafka 以及 男主角Tevye 皆為虛構,卻反映了十九世紀末猶太人東西遷徙而仍堅持信仰的真實生活 。在動盪又瘋狂的世界中,屋頂上的提琴手如何不讓自己的身體搖晃呢?靠的就是傳統-tradition!
在Anatafka中的人,幾乎一輩子沒有踏出過村莊生活的範圍,然而他們依循傳統各司其職,生活雖然辛苦,也衣食無缺,結婚生子,做自己該做的事,教士、媒人婆、....連乞丐也算是村莊機能中的小零件。
俄裔猶太人在帝俄末的制度下大部分遷移到波蘭邊境,比較有能力的飄洋過海到美國,剩下不願意搬離的或無力離開的才會留下來。"貧窮不是可恥的事-雖然也不怎麼光采",Tevye常說著這句話,在Anatafka生活了一輩子,或許有個房子、有個穀倉、幾隻牛,幻想自己變成有錢人,但終究是個賣牛奶養活一家七口的小人物,無權無勢,任憑政府壓迫。Tevye和他的女兒們不覺得自己可悲,藉著愛與信仰,平衡了他們的人生。
"屋頂上的提琴手"是根據俄裔美籍小說家阿萊辛(1859-1916)所寫的小說,由Jerry Bock編曲、Sheldon Harnick作詞而成音樂劇本,1971年拍攝成電影。至今仍膾炙人口。
很可惜在台灣找不到劇場的版本,據書中邱瑗著,<音樂劇的九種風情>描述,電影的改編無法重現百老匯音樂劇的精緻戲劇效果;不過運鏡的美感與音樂的結合卻也提供了"類舞台音樂劇"的經驗。電影中同樣也加入了舞蹈元素,如歌曲"To Life" 和"The Wedding Dance"便融合了俄國與猶太傳統舞蹈,相得益彰,精采絕倫!
- Jan 03 Wed 2007 18:45
FIDDLER ON THE ROOF (電影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